文︱陆弃
在泰国与柬埔寨达成停火协议的表象之下,一场没有硝烟、没有疆界的战争仍在悄然升级——网络战、信息战、心理战,成为这场边境冲突的“第二战场”,甚至可能更具摧毁性。这场仅持续五天的军事冲突造成了超过40人死亡、30万人流离失所,但其外溢效应已经远远超越传统战争的范畴。泰国政府披露,其网络系统遭受超过5亿次攻击,而柬埔寨方面也毫不讳言:这是一场心理战,是国家之间试图操纵民意、扰乱政权信心的现代战争延伸。
有人可能会说,子弹已经停了,和平自然会来,但现实是:在这个数字高度互联的时代,战争从未真正结束。DDoS攻击、账号封锁、虚假信息传播、社交平台操纵,这些看似技术层面的操作,正在直接塑造冲突各方在国内与国际社会的认知版图。尤其是在一个手机就是战场、舆论就是武器的时代,网络攻击的“杀伤力”早已不限于数据瘫痪,它撕裂的是民族之间的信任,削弱的是国家制度的稳定。
当泰国政府发言人公开称遭受五亿次网络攻击时,我们应警惕的,不只是某一方黑客技术的强大,而是战争范式的根本转变。网络攻击不再只是战时“辅助手段”,而是实质性战略工具,其目的包括瘫痪基础设施、制造社会恐慌、引导舆情偏向、操控国际叙事。更重要的是,这种攻击往往“不认账”、难溯源,国家行为体可以通过“民间黑客”“独立团体”等方式规避责任,在国际法框架中游走于灰色地带。
柬埔寨发言人博纳用“心理战”一词,点明了这场网络战的真实核心。它不仅在制造技术损害,更在进行情绪操控。通过大量举报敌国社交账号、散布伪造的视频和图片、操控“本地网民”的评论风向,一个国家可以在对方境内塑造出“失败感”“崩溃感”“政权不稳感”的社会氛围,从而逼迫政府让步,甚至引发体制内部动荡。在信息成为生产资料、数据就是国家资产的时代,战争逻辑早已不再局限于陆地、海洋、空中或太空,网络已是第五维空间,是决胜未来的关键战场。
从全球视角来看,泰柬冲突中的信息战其实不过是“微缩景观”。乌克兰战场上,俄乌双方在TikTok和Telegram平台上竞相发布战果;巴以冲突中,哈马斯与以色列的社媒对抗堪比军事对轰;中国、印度之间,也曾在边境紧张时爆发过大规模“社交账号互黑”。信息已经成为国家博弈中最便捷、最廉价、最高效的武器。而且它具备一种传统战争所不具备的特性:可以不间断、无门槛、无底线。
这一趋势还引发了对“主权”的重新定义。当国家的基础设施、媒体叙事甚至普通民众的社交账号都成为攻击目标时,主权不再仅仅是对领土的控制,更是对信息流动的掌控。若一个国家无法保护其数据不被操控、民意不被煽动,那么它的主权就已被实质性侵蚀。而这种“无形的入侵”恰恰是网络战最危险的部分——它不引爆炸弹,却能引发政权动荡;它不划疆界,却能重塑世界格局。
从泰柬这一局部冲突中可以看到,信息空间已经成为新一代地缘冲突的主战场。传统的停火协议只管物理战争,而对网络战却束手无策。现有国际法体系几乎没有应对这类攻击的有效机制,更无法对“虚拟侵略”进行惩罚与遏制。这为那些拥有强大网络能力但缺乏传统军事实力的国家或组织,打开了一扇通往非对称作战的新门。只要一根网线、几个键盘侠,就能摧毁一个国家的稳定神经。
在此背景下,单靠停火协议、外交调解是不够的。和平需要从服务器到社交网络再到公共话语系统的全面防护。未来战争的核心不在于武器多先进,而在于谁能控制信息流、定义现实、驯服公众情绪。从这个角度看,泰柬虽然停火了,但这只是传统战场上的暂歇,真正的主战场,才刚刚开始。战争已转入看不见的战线,而这正是最危险的部分。
淘配网-淘配网官网-西安股票配资平台-上海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